《实施方案》提出,着力加强统筹布局,提升优质砂石骨料供给能力;着力完善标准体系,提升产品的质量保障能力;着力实施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,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,实现产业现代化、集约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生态化,引导全省机制砂石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《实施方案》明确了机制砂石行业发展的三个原则:坚持优化布局;坚持集约发展;坚持绿色发展。同时,《实施方案》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目标——
单体规模逐步扩大。整合省内机制砂石生产企业,提高集中度,新设砂石矿山最低规模为30万立方米/年,到2022年,力争100万吨及以上企业的产能总量占全省产能的比例达到30%。到2025年,力争生产规模100万吨及以上企业的产能总量占全省产能的比例达到50%,建成5—10个超大型机制砂石生产基地。
产品质量水平提高。符合《建设用砂》(GB/T14684)、《建设用卵石、碎石》(GB/T14685)等有关要求,I类产品为代表的高品质机制砂石占比50%以上,满足工程建设对高质量砂石产品的需要。每年培育2—3家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质量高、管理好的示范企业。
绿色发展能力提升。利用尾矿、废石、建筑垃圾等生产的机制砂石占比明显提高,以石灰石等软岩为原料的万吨产品能耗(不含矿山开采和污水处理)不高于10吨标准煤,水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。矿山建设、生产符合《砂石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》(DZ/T0316-2018)有关要求。
与此同时,《实施方案》明确了以下重点任务:科学设置采矿权;优化布局机制砂石生产基地;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;强化砂石质量管控;强力推动绿色发展;守牢安全和环保底线。此外,《实施方案》还明确了四项政策措施,一是全面推行净矿出让;二是加强运输保障;三是强化金融扶持;四是加强用地保障。
据悉,贵州省砂石矿资源丰富,机制砂生产企业众多,具备一定发展基础。据行业统计,截至2019年底,全省砂石土矿山数量为2211个,全省砂石骨料企业和站点1786家,砂石骨料产量8.9亿吨,产值超过300亿元,带动从业人数10万人以上。